8月25日,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发布《中国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(试行)》,这份新规标志着我国社会足球领域的纪律治理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化、规范化的阶段。它以全面整顿群众性足球赛事秩序、弘扬体育精神、夯实足球社会基础为目标,意在为行业提供清晰的治理框架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环境。
从整体结构来看,该办法共六章二十八条,涵盖总则、管理职责、宣传教育、违规行为认定、违规处理及附则等核心内容。对社会足球赛事的界定明确而宽广,覆盖在中国境内依法举办的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。对赛事风气与道德底线的违规行为,主要指在竞赛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、操纵比赛、赛场暴力等违反竞赛规则与体育道德的行为。
在治理机制方面,新规坚持分级分类、全过程监管的原则。国家层面的管理职责由中国足协承担,覆盖全国性及跨区域的社会足球赛事;各会员单位则负责本地区、本行业系统的日常管理与执行。赛事组织者需承担主体责任,落实“谁主办、谁负责”的原则;参赛主体也需遵循“谁参赛、谁负责”的要求,确保各方义务落到位。
关于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置,新规列出七类严重违规情形,其中包括资格造假、赛场暴力、消极比赛、操纵比赛、发表不当言论等,其他情形亦在条文中作出规定。处理程序设置了严格的时限与调查流程,违规者可能面临取消参赛资格、禁赛六个月至终身、纳入联合惩戒名单等多种处罚,若涉及违法犯罪的线索,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。
值得关注的是,该办法还引入了情节的从重与从轻认定机制。对两年内重复违规、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,将按规定从重处罚;反之,积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、主动配合调查等情形,可能获得从轻处理。这一机制体现了在惩戒与激励之间的平衡取舍,旨在提高治理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。
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看,这一新规是中国足协对《体育法》及相关法规要求的积极响应,也是完善足球行业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。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、强化的宣传教育、规范的处理程序,社会足球赛事的健康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。伴随新规的全面实施,我国社会足球有望在规范化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,为构建健康、积极的足球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。
注:本文基于中国足协官方通知内容进行客观解读与梳理